解除合同之诉如何计算诉讼费,起诉解除合同诉讼费标准

 2023-12-28  阅读 458  评论 0

摘要:今天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本网站分享生活常识、旅游攻略、教育教学、房产楼市等综合信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想请问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诉讼费怎么算?财产类纠纷,诉讼费是根据案件标的计算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 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本网站分享生活常识、旅游攻略、教育教学、房产楼市等综合信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一、想请问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诉讼费怎么算?

财产类纠纷,诉讼费是根据案件标的计算的。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 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www.zgjcc.com

(一)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计交纳:

1.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

2.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

3.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

4.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

5.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6.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9%交纳;

7.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交纳;

8.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7%交纳;

9.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6%交纳;

10.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二、确定诉讼管辖原则?

民事诉讼法管辖原则包括管辖恒定原则以及专门法院管辖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 重大涉外案件(二) 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三)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 高级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 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二) 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三、房屋 买卖合同 诉讼时效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

房屋买卖合同是买卖双方就房屋交易事宜所达成的协议,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有时会面临纠纷,需要诉诸法律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非常重要。

诉讼时效是指一旦买卖双方发生纠纷,根据法律规定,可能会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对于房屋买卖合同而言,诉讼时效规定可以帮助买卖双方及时采取法律行动,并避免过长时间的等待和不确定性。

一、什么是诉讼时效规定?

诉讼时效规定是指在特定法律范围内,对某些具体案件的起诉时间设定了时间限制。这意味着一旦纠纷发生后,当事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法律行动,否则将无法起诉或主张自己的权益。

对于房屋买卖合同,诉讼时效规定是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这种规定的存在确保了一方不会过于拖延或逃避责任,同时也鼓励双方在纠纷发生后尽早解决问题。

二、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

根据中国法律相关规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合同履行期限:房屋买卖合同一般规定了合同的履行期限,即买卖双方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如果一方违约或需要解决纠纷,必须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采取法律行动。
  • 通知期限:房屋买卖合同中,通常会约定一些重要事项需要书面通知对方。在发生纠纷或需要解决问题时,通知的时间限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双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通知,否则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权益。
  • 诉讼时效期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限一般为二年。也就是说,当事人必须在发生纠纷之日起二年内采取法律行动。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将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 三、遵守诉讼时效规定的重要性

    遵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

    首先,对于卖方而言,及时采取法律行动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买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没有按照约定支付房款或违约,卖方可以立即采取法律措施来解决问题,减少损失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于买方而言,及时采取法律行动也可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如果卖方未按约定交付房屋或存在其他违约行为,买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起诉,要求卖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遵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并保护自己的权益,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 及时了解合同条款:在签署房屋买卖合同之前,双方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了解其中关于履行期限、通知期限和诉讼时效的规定。
    • 妥善保管合同:将签署的房屋买卖合同妥善保管,并在纠纷发生时可以随时查阅。合同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非常重要。
    • 积极采取法律行动:一旦发生纠纷或违约情况,双方应积极采取法律行动,避免过长时间的等待和不确定性。选择合适的法律程序和途径很重要,可以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
    • 咨询专业律师:如果对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存在疑问,可以咨询专业律师。律师能够根据具体案情提供相关法律意见,并帮助买卖双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了解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诉讼时效规定对于买卖双方都非常重要。遵守规定可以保护双方的权益,有效解决纠纷,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签署合同之前,双方应仔细阅读条款,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建议,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四、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管辖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管辖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也日益突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主要涉及合同履行、房屋产权转移、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这些纠纷时,关键问题之一是确定管辖权。本文将介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管辖的规定以及实践中的相关案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应由房屋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这意味着当买卖双方发生纠纷时,应向房屋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房屋的买卖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双方同意的管辖法院时,法院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确定管辖权。此外,如果合同中约定了争议仲裁条款,双方应当按照约定进行仲裁,而不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具体处理过程中,除了管辖问题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履行

    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约定的法律文件,合同的履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关键。买卖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房款或交付房屋,对方可以要求履行合同,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在处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时,法院将根据合同约定、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事实情况来判断合同的履行是否合法。

    2. 房屋产权转移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产权转移是一项重要内容。买方通过支付房款,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卖方则将房屋的所有权转让给买方。在产权转移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手续,例如办理不动产登记。如果在产权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卖方未能办理相关手续或买方未能支付全部购房款,会引发纠纷。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来判断产权转移的合法性。

    3. 违约责任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的违约责任是一项重要问题。当买卖双方中的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对方可以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一般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等。如果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来判断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

    总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管辖是解决纠纷的第一步,确定了管辖法院后,还需要进一步审理相关事实和证据,并根据合同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纠纷的性质和解决的方式。对于当事人来说,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妥善处理纠纷,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可以选择寻求法律援助,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买卖双方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前,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留存相关证据,以防纠纷发生时能够自证清白。

    五、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管辖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是在房地产交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各种争议和纠纷。当买卖双方无法就关于房屋买卖合同的某些条款达成一致时,就会引发合同纠纷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合同的管辖权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合同的管辖权是指哪个法院有权审理和解决该纠纷的问题。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合同的管辖权一般由以下几种方式确定:

    1. 合同中的约定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纠纷的管辖权。他们可以约定将纠纷提交给特定的法院进行解决。这种约定一般在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中进行明确规定。如果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那么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来确定管辖权。

    2. 双方协商一致

    如果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管辖权,买卖双方也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确定管辖权。他们可以就选择提交纠纷解决的法院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这种方式需要双方之间的合作和谅解,以便能够就合适的法院进行选择。

    3. 法律规定

    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并且双方也无法就管辖权达成一致,那么就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确定管辖权。根据中国的法律,一般情况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可以提交给以下几个法院进行审理:

    • 1) 买卖双方约定的合同管辖法院:如果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合同纠纷应由某个特定法院审理,那么这个法院就有管辖权。
    • 2) 房屋所在地法院:如果买卖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管辖法院,那么可以选择房屋所在地的法院作为管辖法院。
    • 3) 卖方所在地法院:如果房屋所在地法院不适用或不方便,那么可以选择卖方所在地的法院作为管辖法院。
    • 4) 买方所在地法院:如果房屋所在地法院和卖方所在地法院都不适用或不方便,那么可以选择买方所在地的法院作为管辖法院。

    根据上述的法律规定,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合同的管辖权是一个关键问题。买卖双方应该在签订合同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并约定合适的法院来处理潜在的纠纷。这样可以避免在后期纠纷发生时,因为管辖权问题而导致的复杂和耗时的诉讼过程。

    总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的管辖权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买卖双方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在签订合同时进行明确的约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协商或依据法律规定来确定合适的法院。这样可以确保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和公正的解决。

    六、行政诉讼管辖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第三章管辖

    第十四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六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八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第十九条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条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一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二十三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第二十四条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第四章诉讼参加人

    第二十五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二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第三十条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第三十二条代理诉讼的律师,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有权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与本案有关的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

    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按照规定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第五章证据

    第三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三十四条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三十六条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第三十七条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第三十八条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

    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十九条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第四十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第四十一条与本案有关的下列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一)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

    (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第四十二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三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对未采纳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六章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四条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四十九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第七章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五十六条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停止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当事人对停止执行或者不停止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对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工伤、医疗社会保险金的案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原告生活的,可以根据原告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当事人对先予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第五十八条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诉处理;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五十九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调查决定、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调查、执行的;

    (二)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三)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

    (四)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

    (五)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诉的;

    (六)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以哄闹、冲击法庭等方法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七)对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调查和执行的人员恐吓、侮辱、诽谤、诬陷、殴打、围攻或者打击报复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罚款、拘留须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六十一条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

    第六十二条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六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

    第六十四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供公众查阅,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认为行政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违法违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监察机关、该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认为有犯罪行为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第二节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第六十九条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七十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第七十一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第七十二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第七十三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

    第七十四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一)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第七十五条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

    第七十六条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七条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第七十八条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责任。

    被告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合法,但未依法给予补偿的,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补偿。

    第七十九条复议机关与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复议决定和原行政行为一并作出裁判。

    第八十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第八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三节简易程序

    第八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

    (三)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第八十三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

    第八十四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第四节第二审程序

    第八十五条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第八十六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第八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

    第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十九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或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改变原审判决的,应当同时对被诉行政行为作出判决。

    第五节审判监督程序

    第九十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九十二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书内容违法,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书内容违法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九十三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第八章执行

    第九十四条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第九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机关或者第三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第九十六条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

    (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九章涉外行政诉讼

    第九十八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适用本法。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十九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一百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机构的律师。

    第十章附则

    第一百零一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简易程序、执行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裁判、执行的监督,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零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收取诉讼费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一百零三条本

    七、民事诉讼管辖案例?

    案例一:甲法院受理一劳动争议案件,其中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甲法院在未作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的情况下,将案件直接移送到乙法院。而案件中的原告却主张管辖权异议,不同意案件在乙法院审理。

    八、诉讼地域管辖的规定?

    合同诉讼管辖地的具体规定是:

    1、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约定由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的,按其约定;

    2、未约定的,则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九、虚假诉讼罪由谁管辖?

    虚假诉讼罪是公诉案件,是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管辖的。证据确凿构成犯罪的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由人民法院审理判决。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处罚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十、民间借贷诉讼管辖

    民间借贷诉讼管辖是指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确定该案件由哪个法院进行审理的问题。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间借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经济活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借贷双方之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因此,民间借贷诉讼管辖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一、基本原则

    民间借贷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根据该法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案件的管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 合同约定原则:如果在借贷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关于该纠纷应交由哪个法院进行审理,那么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辖,无论是选择协议管辖还是专属管辖。
  • 被告住所地管辖原则:如果没有合同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那么依照被告的住所地法院进行管辖。这个原则是比较普遍的,也是一般情况下的适用原则。
  • 借款合同履行地管辖原则:如果借贷合同中没有约定管辖法院,且被告的住所地与借款合同履行地不一致,那么可以按照借款合同履行地的法院进行管辖。
  • 相关事务发生地管辖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借贷纠纷与多个地区有关,可以根据相关事务发生地进行管辖。
  • 二、争议与适用的法律

    虽然有了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案件中,常常会出现争议,特别是在被告的住所地与借款合同履行地不一致的情况下。此时,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解决,并确定适用哪个法院进行审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借贷协议中有管辖法院的约定,那么按照约定进行管辖。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判断:

  • 合同标的地法律适用原则:如果借贷合同中有选择法律的约定,那么可以根据约定的适用法律来判断管辖法院。
  • 常住地法律适用原则:如果没有法律选择条款,可以根据被告的常住地法律来判断管辖法院。
  • 最终债权履行地法院:如果无法确定管辖法院,可以由最终债权履行地的法院进行管辖。
  • 其他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管辖原则,例如依照合同争议的标的物所在地法院进行管辖等。
  • 三、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在民间借贷诉讼管辖问题中,有一些特殊因素会对判断产生影响。例如,借贷双方之间的协商一致是否存在,合同约定是否明确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法院判断的依据和判断结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数情况下,建议借贷双方在借贷合同中明确约定管辖法院,以避免纠纷发生时的争议。同时,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应注意合同的成立和履行过程,确保相关的协议内容明确和合法。

    另外,民间借贷纠纷也可以通过仲裁进行解决,这是一种相对简便、迅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借贷双方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仲裁方式,并明确仲裁机构。在纠纷发生时,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避免走法院诉讼程序。

    四、总结

    民间借贷诉讼管辖是解决借贷纠纷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判断管辖法院对于纠纷的解决非常关键。基于合同约定、被告住所地、借款合同履行地和相关事务发生地等原则,可以确定管辖法院。同时,根据合同约定、合同标的地法律适用、被告常住地法律适用和最终债权履行地法院等要素,来解决争议和判断管辖法院。此外,借贷双方应尽量在借贷合同中明确约定管辖法院,避免纠纷发生时的争议。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通过仲裁方式来解决纠纷,节省时间和费用。

    WWw.517338.CoM麻布岗信息网综合在线信息,汇聚城市生活,美食,购物,旅游,房产,交通,家居,财经,教育,健康,娱乐,历史,汽车,生活消费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原文链接:http://www.517338.com/a/shehui/236950.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33266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麻布岗信息网(www.517338.com)综合在线信息,汇聚城市生活,美食,购物,旅游,房产,交通,家居,财经,教育,健康,娱乐,历史,汽车,生活消费门户网站
    联系方式
    电话:13524672021
    地址:
    Email:773537036@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麻布岗信息网 Inc. 【测试站】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www.517338.com

    陕ICP备2022013085号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773537036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35246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